打造信息化课堂,实现文化产业嫁接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这门课程,是大学汉语言文学及相关专业的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增强学生对古代文学知识的理解,强化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其开设历史悠久,课程篇目多与中学语文课文交叉重复,为了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更好地突出教学效果,现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教学进行探讨。
一.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授课现状——差强人意
部分教师在讲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这门课时,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主要分析诗文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作家生平经历、文章层次及行文脉络、艺术手法等,授课程序及内容几乎与中学语文教师无区别。部分学生无法从大学课堂获得新的知识,感觉期待受挫,产生倦怠情绪。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上课玩手机、甚至逃课,授课效果整体上差强人意。为了提高授课质量、吸引学生关注课堂及所学课程,教研室及相关教师需要共同努力。
(二)时代背景——自媒体发达
现今,大学生普遍使用智能机,几乎都安装了QQ、微信、微博等软件。这些交流软件功能非常强大,尤其是微信,其微信群、朋友圈、公众号等功能使用频率较高。当今,一些古代文学爱好者及相关的专业人士,利用大众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建立了相关的公众号。加之朋友圈和公众号具有强大的推荐功能,能有效实现点对对的传播,达到点对面传播的效果,吸引着大家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微世界”。
“在媒体融合技术日益发达的社会情境下,非常有必要凭借多维的信息媒介使古典资源与经验得到最大限度的辐射与推广。”[1]由于课堂传授内容有限,对于一些学习热情较高的学生来讲,他们更愿意通过关注公众号或文化名人的微博来丰富自己的古代文学知识、扩大文学视野。随着微信的普及,公众号的功能日益强大,推送文章时还可以融入语音朗读,配送相关图片、甚至短视频,兼具视听结合的功能,同时图与文并茂,相得益彰,吸引着无数的“微粉”去关注。
通过对授课现状的分析,结合微信及新兴媒体的相关功能,能有效引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积极寻求信息科技与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改革之路。
二.教学改革的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往往需要与《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学习相结合,通过具体的作品解析,能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各个历史阶段作家的创作风格、文学流派,探讨文学发展的相关规律。通过课堂上对优秀古代文学作品的赏析,提高学生的诗文鉴赏能力和水平,增强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认同感、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精神。
我校——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地处湖北恩施,位于湖北的西南部,其生源主体来自恩施,学生毕业后大多选择在恩施就业,其就业方向主要集中于公务员、事业单位、教师、选调生、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等。近些年来,恩施招聘上岗的农村义务教师,多半来源于湖北民族学院与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两所高校。为了培养优秀的教育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文化与传媒学院承担着重要的使命。
纵观学生未来工作性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这门课与学生的就业有着密切的联系,主要体现为:中小学语文教学、规范的公文格式、单位文化建设、地方特色民族文化发掘与传承等。因此,我院极力希望通过《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来优化恩施人才队伍建设。
三.教学改革的具体举措
(一)立足课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是文化与传媒学院的一门重要课程,涉及汉语言文学、编辑出版、广播电视编导等专业。该门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诗文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文学创作能力均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精心备课,并认真开展教学研究。
1.精选篇目,学以致用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这门课我校采用了两种不同教材:一种是繁体字版,由王兆鹏先生主编,分为四卷(先秦两汉卷、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卷、宋金元卷、明清近代卷),主要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另外一种是简体字,由郭兴良先生主编,为两卷本,适用于非汉语言文学专业。两种教材所选篇目大致相同,部分篇目所选版本略有所不同,繁简程度不一。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