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2.0”时代高校古代文学教学中存在
古代文学课程既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又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其教学内容覆盖范围非常深广,包含了中华文明最悠久灿烂的历史进程,以及从先秦到明清这三千年中的文学家、文学作品、文学流派、文学思潮等等。所以教好和学好这门课程对于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意义巨大。“教育信息化2.0”是当下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它代表了一种先进的实体生命力,利用互联网与各个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创造出一种颠覆传统模式的新的形态,以实现此行业在现代语境中的先进性。
国家教育部颁布《“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标志着信息化教学已经正式成为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的重要课题。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阵地,笔者在高校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中努力探索“教育信息化2.0”与古代文学课堂融合的新模式,全力推进信息化课堂的发展,既是我国创新型国家在高校课堂实践的重要目标,也是实施新时代“互联网+”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一、当前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缺乏信息技术应用意识
目前,多数高校教学的教学形式仍然以传统的教学器材与教材为主,《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指出:“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是顺应智能环境下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基本目标来看,国家要求:“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推动从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养转变、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努力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
高校教师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使用绝不单单是设备的应用、各类软件APP的开发等等如此简单,“信息技术的更新、应用系统的增加都要求信息化工具的使用者——人的信息素养的提高和更新,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也应当是一个人与信息化环境不断磨合的过程。要实现人与信息化环境的有效磨合直至最终的融合,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者就应当加大对教师信息化技能的培训。”[1]有些教师也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性不高的问题采取了措施,但往往还只是简单的使用黑板、PPT等方式进行教学,这与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相去深远,大多数老师还没形成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改变高校课堂的意识。
(二)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陈旧
中国古代文学史所承载的历史跨度是从上古一直到1919年,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纵贯了五千年的历史,曾经产生出了一代又一代的杰出作家和难以计数的优秀作品,还出现了丰富多彩的题材、体裁、流派,形成了种类繁多的文学现象、文学理论、文学思潮,另外,中国古代文学不仅包含文学、历史、传统文化,还涉及了哲学、文献、宗教等多方面的知识。中国古代文学史可谓是一门学科综合性极强的课程,那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需要完成如此海量的教学内容并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是非常困难的。
目前来看,高校的课堂教学仍采用较为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为主,就古代文学学科而言,讲授式教学固然是最主要的教学形式之一。但是面对日趋丰富的网络资源,便捷的检索条件,古代文学课堂走向信息化亦是课堂教学变革的必然。中国古代文学史又属于具有独特课程属性的一门课,这是由于自古流传下来的教学方法对这门课程的影响是最直观且最深远的,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为教师凭借着一本教材、一支粉笔在课堂上以单一讲授的方式展开。这种单一的讲授方式我们暂且称其为“注入式”的知识灌输教学模式,在这样的课堂上知识教学成为教育的主要活动,教师一人说满整堂课是常态,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与传达者,甚至是权威的象征,学生所能做的只有服从,所以可想而知,这种教学模式所衍生出来的师生关系,也只能是通过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接受知识而开展了。诸如此类“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关系,忽视了学生作为教学对象的主体关系,更让整个教学过程脱离了预设的教学目标,是一种非平等状态下的缺乏教育意义的关系。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都在使用的是班级授课制,这种授课制度按照学生的年龄来划分班级,以班级为独立的单位进行统一教学。其优点是学校对各学院各专业的教学活动可以进行一个统领性安排,合理优化教学进度,有助于加强教学管理,从而获得高效的教学结果。但其缺点也显而易见,即无法因材施教。日复一日地重复同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会让学生产生思想与行动的双重懈怠,导致学习效率下降,这非常不利于教学的开展。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教师的本职工作都应该是树立合理的教学目标,熟知本学科的教学内容,并能依据不同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组织方式,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效率才会提高,教学目标也才有可能实现。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