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与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加持,这所学校课堂悄然发生改变——

 

当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课堂将会怎样?4月14日上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委托研究项目“中小学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在南京市江北新区高新实小举行。学校李佳蓉、陈哲、王圆圆三位老师分别带来了语、数、外三门学科的精彩公开课,让嘉宾们感受了“融合课堂”的神奇魅力。

通讯员 张珺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颖

展示课上,老师通过触摸屏播放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学生使用平板电脑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堂练习,与此同时,传统的板书也没有被抛弃,各种教学手段在课堂上融通运用、衔接流畅。与传统课堂不同的是,孩子们完成作业会第一时间提交,并显示在电子屏幕上,老师也能第一时间了解学情,并做出有针对性的讲解。语文课上,老师还播放了一段《自相矛盾》的动画片,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让孩子们深深被吸引。

“信息技术一定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不仅仅是人手一个平板电脑,不仅仅是高大上的设备,而是要让信息技术真正服务课堂,落实在育人之中。”江北新区高新实小校长徐雪晶介绍,本着“全时段、全人员、全过程”的思路,信息技术渗透到了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比如,今天展示的三节课,不仅有教学环境的提升,也有智慧教学效果的呈现,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屏障,让孩子得到最大化的受益。在智慧校园管理上,每天早上,孩子们就在班级的电子班牌前面刷脸打卡,信息会自动发送到家长手机。平时的考核和班级文化建设也会在电子班牌上呈现。学校食堂也引进了智能设备,可以测出食物的农药残留甚至推测出产地,为孩子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信息技术给学校教育教学带来哪些好处?徐雪晶说,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有一次下午4点学校上了一节信息技术融合的英语课,通常下午4点并不是黄金听课阶段,上了一天课的孩子们都有些疲惫了。但是那节课上,课堂上孩子们抢答并即时生成饼状图,即时分析答案进行错误归因,没有一个小孩走神,信息技术将孩子们的心牢牢拴在了课堂当中。孩子们参与度非常高,而且有了大数据的支持,老师对教学的诊断和优化也非常明晰,不再是含糊的,感性的。

“智能化、信息化是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信息技术是老师们未来教学必须依托的一个手段,有了信息技术,真正可以实现无边界的学习。孩子们手中的平板电脑是通向自主学习的绿色通道,学习不再局限于几十平米的教室,而是无限的世界。”

据了解,为了深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2020年4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委托南京市教育局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项目的研究。目的是要积极推进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的变革,拓宽课堂教学空间,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希望可以为全国基础教育提供可借鉴、易推广的经验。

南京市教育局组织各有关直属单位、各区、高校团队共同参与,重点是对网络学习空间和智慧教育环境等四大领域开展研究和实践。

项目研究开展一年来,各区形成了一定的经验。为展示研究与实践的成果,并在全市推广,4月12日起,全市集中开展以“中小学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主题的课堂教学展示活动。

此次展示活动历时两周,12个区设分会场,共呈现40节展示课,涵盖中小学,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科学、生物、地理、音乐、体育等10多个学科。授课教师均为市、区级学科教学骨干。

来源:紫牛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