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与信息技术

构建混合式教学平台建设医学心理学精品资源共

 

课程是学校教育永恒的主题。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根本保障,是教学基本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建设水平的高低。因此,全面加强课程建设,努力打造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精品课程,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1],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1 医学心理学已经成为医学教育体系中一门非常重要的必修课

医学心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既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又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在国内,医学心理学走进高等医学院校的课堂,仅有20 余年的历史。1979 年,北京医科大学在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中,首先将医学心理学作为必修课,在前10 年,多数学校都作为选修课开设,而近10 年来,有许多高校已经将其列为必修课,原卫生部也已经将其作为执业医师必考科目。尽管早在1987 年原卫生部将其作为医学院校基础、预防、临床、口腔等专业的必修课,但与其他学科相比,本门课程的教学基本建设还比较薄弱,课程内容的重复、繁杂,学科特点不明显,课程内容与体系过于复杂,难以形成体系,使学生难以掌握要旨,抓住主要线索。然而,本门课程的内容对于医务工作者是非常重要的。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或完全安宁”,即包括心、身两个方面。国内外研究表明,许多疾病的发生与人们的心理、行为有关。在当今社会,人们的竞争意识增强,生活节奏加快,心理疾病乃至精神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在20世纪90 年代,WHO 在全球14 个国家的15 个中心(门诊)调查心理障碍的患病率和各国临床医师对其诊断和处理的能力,发现综合性医院门诊就诊者的患病率很高(1/4),而各国医师对心理障碍的识别能力和处理能力都不高。张静雅等[2]采用“非精神科临床医师心理卫生知识调查问卷”对上海市3 家试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进行调查,发现社区医护人员对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的认识有待提高。诸如此类的研究都说明我国临床工作者在心理学的知识与能力结构方面存在着十分突出的问题,已严重影响了临床服务质量。进入21 世纪,我国医学教育面临三个转变:即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医学服务由以“疾病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转变,医生角色由“诊断—治疗”向“预防—诊断—治疗—康复”转变。这些转变的许多工作都是要通过加强医学心理学教学这一最重要环节,并对医学心理学课程建设与实践方面进行改革来实现的[3-4]。

2 构建混合式教学平台,加强医学心理学课程建设

医学院校是以培养医务工作者为目标,作为一个合格的医生既需要掌握基本的医学基础知识,同时又需要掌握医学心理学知识;既要了解人具有生物属性的一面,又要了解人具有社会属性的一面,从而更好地为医学事业服务。课程建设是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最基本的环节,课程建设质量优劣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随着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大学的教育方式和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并且创造出一个全新的教育时空,使学习环境数字化、教学资源加工智能化以及教学内容呈现多媒体化[5-8]。因此,创建内容适合学生需要,形式具有自身特点的医学心理学教育系列课程的新体系,运用现代化网络教学技术,增加教学吸引力,对在校医学生加强医学心理学的教育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行性。通过医学心理学网络课程的建设可进一步提高理论联系实际水平,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提高教学效果,向国家一流水平迈进。

我校通过对国内高等院校医学心理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精品课程的调研,借鉴国际医学教育的培养标准和模式,根据医学心理学这门课程的类型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结合,以最佳方式组织和进行教学改革,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the curriculum,IITC)[1,6,9-10]。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实际应用为目的,以培养全科医师为重点来建构教学内容体系。在课程内容体系的建构上,打破了以知识体系为逻辑体系来建构知识的传统做法,从医学教育模式实际需要出发,针对临床上常常出现的问题,帮助学生掌握医学心理学的知识,引导其获得进一步自我教育的意识。总的来说,就是以培养全科医师为目标,以实际应用为目的,来建构教学内容的体系。

上一篇:探讨信息技术在医院卫生管理中的作用
下一篇:没有了